在完成建設條件論證基礎上,研究確定智能采礦特色專業的建設思路、落實具體的實施舉措,是專業建設的方向核心和推進框架。
張農介紹,智能采礦專業建設的整體思路是:引入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高新技術,以及深地開采、礦山伴生資源開采等新理論和新技術,與采礦工程專業的采礦、地質、機電、測繪等核心課程深度融合,重構專業課程體系,升級制訂新的專業培養方案,充分利用國內外教學資源,開展基于新培養方案的人才培養實踐,實現傳統優勢專業向新工科專業升級。
專業的升級是對采礦工程專業內涵的充實和升級。“一要引入高新技術和學科新成果,如智能采礦、透明地球、礦業大數據、礦山物聯網、礦區生態修復等;二要拓展專業面,探索深地開采、礦山伴生資源開采、新能源開采等新領域,使采礦工程專業突破傳統的以固體礦床開采技術為主的狀況,向更寬廣的礦產資源的智能開采方向發展。”萬志軍介紹。
而這一專業的學生要增加《測試與控制技術基礎》、《物聯網與人工智能》、《大數據與云計算》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。在專業基礎課上,也將吸收透明地球、地理信息系統等地質和地理學科的新成果,實現多門課程的升級換代。而最為關鍵的專業核心課程,將引入智能采礦、智能監測、智能裝備等技術,設置《智能采礦學》、《礦山壓力與智能感知控制》、《礦山機械與智能裝備》、《礦井智能通風與安全》等課程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礦業大學智能采礦專業將改變一個系所辦一個專業的傳統做法,“我們將整合全校、國內行業高校乃至國際相關教學資源共建智能采礦專業。”張農介紹。
建設方案顯示,智能采礦專業將以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采礦工程系為主體,聯合該校的機電工程學院、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相關學院,以及中南大學、北京科技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、西弗吉尼亞大學、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等,充分利用國內外相關師資、課程、實驗室、實踐基地等教學資源,共建新專業。
據悉,首屆智能采礦特色班計劃從2017級本科生中選拔60人,以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為基礎,在全校范圍內進行遴選,第一屆畢業生將于2021年畢業。
此外,據了解,為了做好智能采礦特色班的建設,中國礦業大學還專門整合了國內外人才資源,成立了智能采礦研究所,與美國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等國家專家學者開展合作研究,用科研帶動人才培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