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,由于應用了湖南研發的配電網故障高精度實時監控成套裝備,實現連續8000個小時不停電。在今天舉行的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上,長沙理工大學李澤文教授團隊歷經10余年攻關完成的“配電網故障高精度實時監控技術及應用”項目,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。
據統計,全國年均停電損失達上千億元,其中近70%用戶停電由配電網故障引發。配電網如毛細血管般密布在戶外,不僅結構復雜、線路分支多,而且各種功能終端相互獨立運行,其電流曲線里的高頻細小波動,隱藏著微弱故障的蛛絲馬跡。但是,傳統的監控設備無法及時精準收集、識別、定位并傳輸給管理人員應對,亟需從理論和技術上取得突破,解決我國智能電網建設中的瓶頸難題。
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資助下,威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、長沙理工大學和長沙精科電力技術有限公司3家主要單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員聯合攻關。項目組構建了配電網故障暫態信號時空多尺度同步真實測量技術、配電網故障高靈敏度感知與精確定位技術、基于電力物聯網的配電網安全運行管理技術等,建立了配電網故障安全監控體系,取得了集理論、技術及裝備于一體的系列成果。
記者在威勝信息生產車間里看到,一臺臺故障指示器正在進行出廠前的高壓模擬測試。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些核心設備將安裝在配電線路上,就像一位位耳聰目明的全天候偵察員,不斷將掌握的情報傳回后臺處理。數據顯示,和以前相比,項目成果監控的核心指標信息量從10%提高到99%,故障識別的準確性從30%提高到95%,幾秒鐘就可識別故障,故障定位絕對誤差縮小到100米。